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网 > 学校要闻 > 正文

《重庆日报》发表我校教师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3-12-22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徐致远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12月11日,《重庆日报》“思想周刊”栏目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永强的署名理论文章《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标尺”》。文章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第二批主题教育范围更广、人数更多,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党员干部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奋发向上的智慧和力量,自觉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秉持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为民情怀,以为民解忧、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赞誉。

以倾听民声为基础,提升群众参与度。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主题教育不能“自弹自唱”,而要广开门、真开门、常开门,听取意见要突出“广、深、实”,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一是主题教育方案让群众“知”。在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之初,就要明确方案的目标和宗旨,借助“报、网、微、端、屏”全媒体融合的宣传载体,尽可能让群众了解方案的目的、意义及实施过程,激发群众支持工作的热情度和积极性。同时,要着力丰富群众参与的形式载体,搭建与群众交流的平台,以坦诚的姿态开门纳谏,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帮助问题整改、政策制定、工作推动。二是检视查摆问题让群众“议”。通过联系点、帮扶点、结对子等渠道,深入问题集中、群众反映强烈、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广泛开展调研,通过召开民主恳谈会、群众座谈会、意见反馈会等方式,摸准群众诉求,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找准找清楚。三是主题教育整改效果让群众“评”。主题教育开展得如何,群众感受最真切。要自觉把主题教育开展全过程置于群众评议监督之下,把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查摆问题、改进不足、推动工作的基本遵循,用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主题教育整改成效,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阅卷人”。

以尊重民意为前提,提升群众认同度。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坚持“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把进百姓门、访百姓情、解百姓难、暖百姓心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尊重民意,力争做到调有题、查有据、研有策、究有果、用有效,不断提升群众对工作的认同度。一要从“细处”着手。各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细,对“小事”不“小视”,从细枝末节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压紧压实责任,用“脚力”察实情,用“眼力”辨真伪,做到“身”在基层、“心”入群众。二要从“难处”发力。党员干部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始终保持钉“钉子”的猛劲、拔“钉子”的巧劲,聚焦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落细靶向发力,以绣花功夫将一根根“针”穿起“千条线”,将群众的难点、痛点变成幸福点、满意点。三要从“实处”落地。以学促干就是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要凝心聚力惠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实”的作风、“实”的力度、“实”的温度,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改、向着实效求,努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顺应民心为宗旨,提升群众满意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一要有“想为”的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为”就是要坚持在思想上发力,聚焦发展谋思路、想新法、出新招,建立改革试点容错机制,鼓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二要有“敢为”的魄力。“敢为”就是要在行动上一往无前、砥砺奋进、勇于担当。结合主题教育的开展,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的同时,紧盯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坚决不拖泥带水、不推诿扯皮,坚持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罢休。三要有“善为”的能力。“善为”就是要正视短板、强化学习、苦练“内功”,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善作善成。要做到肩上扛着“军令状”,手中拿着“施工图”,心里装着“责任书”,眼里盯着“倒计时”,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文章链接地址:https://epaper.cqrb.cn/cqrb/2023-12/11/009/content_rb_325716.htm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795388som大红鹰(中国)有限公司-Baidu百科    渝ICP备1300051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